© 2024 TAICHUNG WUFENG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BY 很好設計 GOODS DESIGN
人文歷史
頤圃

頤圃素食餐廳位於頤圃古蹟內,用餐不用買門票。 樹大分枝,霧峰林家自林甲寅在阿罩霧發家致富(起家厝為「草厝」)後,於1836年為兒子分家,長子林定邦為「下厝」,主分靠南方,日後林家往南擴建皆稱下厝;次子林奠國分靠北方區域,為「上厝」,日後往北與山上擴建,稱為「頂厝」。1985年霧峰林家宅園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家古蹟,整理如下: ‧下厝:草厝、宮保第、大花廳、二房厝、二十八間 ‧頂厝:頤圃、蓉鏡齋、景薰樓 ‧萊園 由於林家宅園建築產權分屬不同的林家後人,因此下厝系的宮保第園區(草厝、宮保第、大花廳)、頤圃,以及林家花園(萊園、景薰樓、蓉鏡齋)分屬不同的管理單位,參觀古蹟要分別買票,支持古蹟維護與管理的經費。

 

 

頂厝與下厝以阿罩霧圳為分界線,以起家厝草厝為中心,隔阿罩霧圳往北,分別是頤圃、景薰樓、蓉鏡齋,再往山上為林家後花園萊園,屬於頂厝系統,也就是林甲寅次子林奠國一脈,林奠國有三個兒子文鳳、文典、文欽,頂厝系最早的建築為林奠國的居住處,初期為草屋型式,1887年(光緒13年)林文欽將草屋改建為紅屋瓦土埆磚造的三合院,並取唐代《酉陽雜俎》「芙蓉鏡下及第」的典故,命名為「蓉鏡齋」。

 

頂厝系最主要建造的大宅為「錦榮堂」(後來的景薰樓),1864年起造,同治六年(1867年)完成第一階段,此後,分別由林文鳳與林文欽完成整體建築(1899年),1915年台中地震導致錦榮堂倒塌,1929年林澄堂(林文鳳長子:林潮州,字澄堂;日治時期任霧峰庄初代庄長)建議重建,並在1930年由林獻堂(林文欽長子:林朝琛,字獻堂,號灌園)重修改建雙層歇山式建築,重修後有帶有日式風格。

 

頤圃是頂厝系建築群落中建造歷史較為近期(1906-1914),於今也超過百年,受建造時代背景影響,日治時期較為新潮的建築形式都走歐洲巴洛克式風格,漢和洋三種建築風格在臺灣相融,如三峽、西螺老街的商鋪立面等可見一斑,此時期興建的林家宅邸頤圃,將此風格發揮的更精緻,細節中透露大戶人家的低調又雅緻的品味,黑瓦白牆、簡潔的幾何圖形,頤圃所呈現出來的整體建築帶給人的安靜、舒雅的感受,和其他林家宅邸非常不同,但事實上,它的功能為當時最現代時髦的招待所。

 

 

起初,頤圃原是頂厝的穀倉及客房所在地,由林紀堂(林文典之子:林朝璇,字紀堂)1906年整理擴建作為嬉遊之處,前院是穀倉及帳房結算處(右護龍)。花園內遍植菊花、蘭草,因此有「頤和園的小花圃」的「頤圃」定名;1909至1910年間,林紀堂重建成二層洋樓,是霧峰林家中少見的洋樓型式,後林鶴年(林紀堂4子:1951年當選為首屆民選臺中縣縣長,隨後於1957年、1964年分別當選為第3、5屆縣長)在1945年於頤圃闢地下室作為防空襲兼舞池使用,並於後續縣長任內,將頤圃設為接待長官縣政諮詢的場所,林鶴年在日本留學初就讀演劇科,畢業於東洋音樂專門學校(今東京音樂大學),回臺後投身於臺灣新劇運動,若不投身政治,應該是位音樂藝術家。

 

 

頤圃作為長官問政的招待所,除了會議室,起居室,還設有交誼廳、麻將室,地下室維持原舞廳功能,還在臥室內設暗門,暗門後有防禦鏡室、逃生密道,充分反映出當年政權轉移、戰亂時期的時代背景。

 

現今,頤圃園主為林振廷(林文鳳次子林烈堂後代),非常喜愛藝術與人文,頤圃掛有許多其收藏的藝術精品,園區的雕刻大師朱銘作品《太極系列-十字手》全球僅六件之一的真跡,天價藝術品就坐落在古蹟建築庭園中,讓來參觀的民眾也能感受園主對藝術的熱愛。 園主的浪漫還體現在頤圃附設的蔬食餐廳,希望透過精心提供全素食甜點與蔬食料理提倡健康自然的生活品味。

 

餐廳開設緣起是受一對五色鳥在頤圃樟樹啄洞築巢的感動及美好而啟發,將五色鳥主食為果實,而聯想到蔬食鳥的寓意,成立頤圃蔬食 YIPU VEGAN(其實五色鳥除了吃果實也吃昆蟲,不全是素食啦,在生態環境較友善的都市園林也會有出現的機率,也因此證明頤圃的生態環境十分友善),由於國定古蹟內禁止明火,為使民眾可在百年古蹟建築內用餐,餐廳內的食物都是用電爐烹調製作,所以說,能夠在頤圃用餐、享用下午茶,真的有一份特別感恩的因緣。

 

 

 

 

 

 

地址:霧峰區民生路38號

電話:04-23399756

營業時間:星期二~星期日早上10:00 - 下午5:00

休息日:星期一

 

 

 

 

 

頤圃—粉絲專頁

頤圃—Instagram

#霧峰景點